新十年,郑州航空港区怎么拼?经济专家这样说→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 朱娟 闫文瑞 程帅星 文 冉衡 摄影】张大卫、范恒山、肖金成……10月25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经济研讨会在郑州航空港区举行,多位国内从事区域发展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航空港区“新十年”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田海涛介绍,航空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肩负着扩大内陆对外开放、引领带动河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

建区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8.8%。

2022年,郑州航空港区按照省委和省政府赋予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聚焦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中原特区“五大战略定位”,重点培育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五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千亿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以及航空航天卫星、现代物流、会展商贸等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中原医学科学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航空枢纽港等六大片区开发建设,全面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

今年以来,郑州航空港区全区已签约项目167个,总签约额达到1354.8亿元;已开工项目85个,实现投资586.5亿元。

研讨会现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致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陈文玲等作主旨演讲。

随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曹文炼,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等人围绕郑州航空港区探索与国家战略功能区建设开展圆桌对话。

郑州航空港“新十年”,如何更好发展?与会专家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张大卫:郑州航空港区对国家战略功能区构建有5点重要启示

作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曾经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如今的见证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表示,在全省上下的鼎力支持下,郑州航空港快速发展,为国家战略功能区构建有5点重要启示:一是自觉对接国家战略,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二是成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三是创新行业发展模式;四是带动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构建起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五是形成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机制。

“面向未来十年,航空经济发展模式既有难得的机遇,亦有严峻的挑战。”张大卫说,把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既需要河南、郑州及航空港区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理论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与支持。更需要国家决策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像当年义无反顾地支持郑州航空经济业态发展一样,在改革、开放、创新、规划、外经贸、行业管理、空间开发开放等领域,给予郑州航空港区更多的政策供给和倾心扶助。

范恒山:国家战略功能区要建立进退机制,提高创新性

经济学家范恒山介绍,国家战略功能区是落实国家良好举措的试验田,需要为探索实施国家战略面临的共性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国家战略功能区具备先行先试、示范支撑、辐射带动3个特质。

关于国家战略功能区提升完善,范恒山建议从4个方面努力:第一,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平衡性;第二,强化探索试验,克服一般性;第三,突出既有特色,防止趋同性;第四,建立进退机制,提高创新性。

范恒山表示,作为国家战略功能区之一,郑州航空港区11年间GDP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下一步,要按照新的发展规划,紧密契合时代要求,坚持开拓进取,抓实各项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航空都市建设迈向新台阶,赢取下一个十年更大的辉煌。

肖金成:经济增长极要有培育主体,数量不能多、范围不能大

“郑州航空港区是国家战略功能区,或者叫国家战略功能平台,已成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介绍, 我国在培育增长极方面有成功的经验,比如深圳和浦东。深圳最初只有300多平方公里,浦东是500多平方公里,在面积不大的区域投入并集聚了很多经济要素,进而获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增长极有三大效应:世人瞩目的焦点、人才聚集的“高地”、要素流动的“洼地”。

肖金成说,增长极的崛起要重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增长极是培育起来的,要有培育的主体,有的要集全国之力,有的要集全省之力,有的要集全市之力;二是增长极的数量不能多,范围不能大;三是增长极的核心要义是体制创新;四是增长极的主要功能是发展产业;五是增长极崛起的标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要素聚集。

刘以雷: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在“四个结合”上多下功夫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航空港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原首席经济学家刘以雷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面临复杂矛盾和问题,航空港区在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营经济成长壮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这些都是航空港区下一个十年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

刘以雷建议,航空港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筑牢航空港区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航空港区经济提供源头活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为航空港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除了持续性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刘以雷还建议航空港区发展在“四个结合”上多下功夫、做大文章。航空港建设要加强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加强与构建中原经济大平台、探索国家经济战略功能区相结合;加强与我国国际要素交易市场建设相结合;加强与发展数字经济相结合。

张占仓:加快临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步伐

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表示,郑州航空港区在开放发展探索方面比较成功。从国务院批准建设以来,郑州航空港区立足国家需要,把控五大定位,通过蓝天开路,实现了内陆地区快速开放发展,已经成为郑州市及河南省开放发展的最大动力源,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重要贡献。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郑州航空港区持续强化国家战略功能势在必行。”张占仓建议,要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区位居天地之中及多港联动优势,统筹航空港与国际陆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等综合性交通体系协同化建设,发展多式联运和特色物流。继续坚持货运优先发展特色,建立健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及国际国内相互衔接的货运体系,持续提升国际货运能力,尽快挺进全球货运30强,多港协同,建设智慧化综合性国际航空枢纽。

此外,他建议郑州航空港区加快临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步伐。在郑州航空港区已经划定的747平方公里范围内,精准定位,建设临空经济产业集群。在智能产品研发与制造、超聚变服务器及其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航空器械制造与维修、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与国际航空枢纽紧密相连产业或产品上下功夫,形成全产业链式的同类产业集散地。

张建清:航空港区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建清认为,郑州航空港区要明晰战略定位。在郑州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中,机场不仅是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中重要的节点,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因此,可以从机场到空港经济区,到城市,再到区域经济,多层级联动发展。

“航空港区不是单纯的港区,而是河南立足对外开放的核心增长极。支持航空港区,就是支持河南举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引爆点,以一个点引爆全局战略。”张建清说。

此外,他建议航空港区将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统筹推进,重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资源统筹和战略引导作用,实现人工智能、半导体、通信技术等关键科技领域的突破,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制高点。要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于航空港区建设的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对于招商引资要宁缺毋滥。”

于永达:从资本、人才、企业、市场等多领域着手,不断集聚优势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于永达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下一步,航空港区要更加注重集聚优势,从资本、人才、企业、市场等多个领域着手,不断提升航空港区的高质量发展。

从人才方面看,郑州航空港区要重点引进三方面人才。第一类,行业领军人才。要努力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高精尖行业领军人才,提升区域战略性发展优势。第二类,产业创新人才。他们可以引领更多独角兽企业、先进产业在航空港区快速落地发展。第三类,产业加工制作技术人才。航空港区目前有富士康、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在此设立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这类产业工人也需要不断提升技术。

从规模上,郑州航空港区规划面积很大,能够承载万亿级产业、巨无霸企业。目前虽然有龙头企业,但还不够,需要不断裂变,产生更多的集聚效应。

从技术层面,郑州航空港区要引进数字、AI、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更多一线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郑州航空港区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于永达表示,前景很好,但仍需要加倍努力。通过上述方式,集聚更多的发展要素,裂变出更多的支柱产业,带动郑州航空港区迎来下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

责编:史健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Tags: